配送号码:
- 400*-363-028
- 400*-782-501
- 400*-540-517
2023年中山市两会落幕,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公园建设工作列入报告:新建改建各类公园100个。这已是中山连续两年提出“新建改建100个公园”的目标,为何中山要建设这么多公园?
公园给城市和市民带来更有品质的人居环境,但建公园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面子”和点缀,更是城市建设治理模式升级的探索。广东省委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优美生态需求,作出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建设公园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通过建公园,中山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正加快推动城市建设治理理念和模式升级,打造更优的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
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中山需不需要建设这么多公园?对于这个问题,广大市民最有话语权。以紫马岭公园、金钟湖公园等中山市中心城区市属公园为例,每逢周末和重大节假日就成为城区人气最旺的区域。2019年国庆假期,中心城区市属公园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对比2021年公布的《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这个接待游客总数已超过中山中心城区石岐街道和东区街道的人口总和。
数据背后折射的是中山市民对公园等优质公共空间的旺盛需求。不可否认的是,中山的公园绿地建设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中山目前全域已建成公园近400个。但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事实上,这也是各个城市正面临的城市建设治理的同性问题,为满足群众和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不少城市纷纷发力建设公园。截至2020年底,珠海市已建成各类公园超过700个,而对岸的深圳早在2019年就实现了“千园之城”的目标,建成和开放公园数量超过1000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城市公园的核心不在于“面子”,更关键的是要满足需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里子”。由森林(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组成的公园体系在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将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绿色空间。按照《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到2024年,中山将每年新增改扩建不少于100处公园,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少于70%;到203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少于85%,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全市公园总量超过1000处。
建好“小公园”发挥“大作用”
上述目标正逐步变成现实。2020年,分布在中山市各镇街的5个组团儿童公园及5个组团体育公园全部建成开放。2022年,中山建成开放古香林公园,金钟湖片区由此已形成了包括古香林公园、金钟湖公园、市儿童公园、市气象公园在内的生态公园群。
从公园建设工作,我们可找到中山推进公园建设的思路。通过分析近几年中山的公园建设规划可发现,中山建设的并非仅仅只有人们印象中传统观念意义的大型、综合公园,而是包括口袋公园、专类公园、生态公园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公园,其中与市民最“亲近”的口袋公园是建设的重点之一。以2022年为例,中山新建、改建公园100个,其中社区公园就接近80个。
社区“小公园”有“大作用”。中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大型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不但投入少,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让更多群众充分享受生态空间,实现“离家门口不远,离大自然很近”的公园化城市建设目标。将社区公园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山对现有公园体系的“补强”和完善。
位于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是体现公园作用的最直接载体,也是城市公园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将口袋公园作为公园建设的重点,是一座城市务实的体现。从2023年中山市的新建、改建公园项目来看,社区公园依然是其中的主力,占比约80%。
当然,城市公园体系中需要更多的“分工”,以此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满足群众不同的需求。按照《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中山接下来还将推进建设专类公园、城市综合公园和生态公园等多种类型公园。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中山还将推进中山人才公园、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岐江新城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园建设。
从“在城市建公园”到“建设公园城市”
随着公园建设工作推进,数量增多,中山公园规模逐渐壮大。目前,中山正对遍布全市各地的公园进行串联,谋划整体打造,实现串珠成链、成带。对此,《中山市公园与绿地体系专项规划(2020—2035年)》提出了初步规划。结合中山地域特色,中山将打造“东部环湾滨海风情带”“环五桂山公园群”“沿岐江河公园带”“壮阔西江大河风光带”四个主题公园带。
上述公园集群部分已初具规模,其中“环五桂山公园群”相对成熟,目前五桂山周边已聚集了大尖山公园、大尖山露营公园、田心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园。“沿岐江河公园带”和“壮阔西江大河风光带”两个沿河公园带也在推进中。其中,结合岐江新城建设,岐江河沿岸将建设中山人才公园、岐江新城体育公园和亲水滨江公园等一批公园。“东部环湾滨海风情带”则有望成为中山公园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集群,融合滨海特色的公园将激发中山滨海城市的潜力,为城市引入新的特色元素。目前,位于该区域的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已建成开放。
从点到面,中山正加快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建设公园城市”模式转变。与公园同步建设的,还有相关配套设施。中山将通过高架、栈道、下穿等方式,打通交通局面断点,在公园周边配套建设慢性交通系统,并同步提升停车、通讯、照明等服务设施以及道路沿线景观,最终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景色优**城市空间。比如,五桂山正在规划设计辖区全域慢行系统,打造环五桂山“香山径”。而“沿岐江河公园带”将结合岐江新城建设,同步推进新城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
过去,中山城市建设发展形成了以“专业镇”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功能相对分散。“公园带”“公园群”的出现,有望为中山城市格局优化提供一种新可能:通过“公园带”“公园群”带动城市配套连片完善、城市空间和功能连片集聚,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空间。通过建公园城市,中山城市功能空间有望进一步优化。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